当前位置:文章中心>动态
动态 教育 法治 舆情 房产 视频直播 乡村振兴 公告 领导信息 今日头条

探访案山关

发布时间:2024-12-30 点击数:9979

时代在变迁,社会在进步,上栗在发展。为更好唱响上栗声音、讲好上栗故事,多维度、多领域展示美丽上栗、幸福上栗、奋进上栗,展示上栗的好人好事、好山好水、悠久历史、绵长文化,让大家知道上栗、了解上栗、爱在上栗,“上栗发布”微信公众平台将进一步丰富【花炮故里·栗来很美】栏目内容。诚邀您积极投稿,用您“接地气、带露珠、冒热气”的原创作品,抒发人文情怀、乡思乡愁;描述风土民情、美好愿景;讲述百姓生活、暖心故事;展示美景美食、风采风貌;分享所思所想、所愿所盼。让你我的家乡更加鲜活动人,让美丽上栗美无止境。

探访案山关

柳焕其

儿时经常听到长辈们讲“过关”一事,那时年幼无知的我,对此充满了神秘和好奇,“过关”是什么意思?过什么“关”?总想一探其究竟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慢慢地知道了,原来过关就是过杨岐案山关。

记得我第一次过案山关,还是在1990年7月初的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。那时候,我刚好从萍师毕业,同班的同学骑着自行车搞“大串联”(即同学们骑着自行车到班上的同学家里走个遍)。那天刚好在东源乡的同学家吃晚饭,晚饭过后,有的同学提议我们不如趁着月色“过关”,夜骑到上栗,更有一番情趣。就这样,我第一次与案山关在夜色中“谋面”,她在我心目中留下了神秘的“面纱”。

以后,我慢慢对案山关的关注更多了。经查阅《昭萍志略》记载:“案山关,在县北五十里案山岭上。旧有“高寒亭”,后建关,势居险要。同治九年,委用训导喻恭义增葺。”《上栗县志》(2002-2021年下册)对杨岐山案山关风雨亭也作了介绍:“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杨岐乡案山关,坐西北朝东南,宽5.8米,长7米,高4.2米,底部为2米左右的青石材料,上面为白砖,檐面已全部倒塌,亭内还保留一白砖拱门。案山关风雨亭是案山关要害之地,是上栗过萍乡的咽喉要害之地,为当时的工农业生产、商贸物流起到重要的作用。”

原来,案山关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及历史地位。古时候,案山关是上栗通往萍乡必经之地,她是杨岐“三关”之一(另有寒婆岭的“寒婆关”、黄泥坳的“同庆关”)。案山关风景优美,是杨岐二十四景之一(另有:涌泉池、千丘田、观音崖、老虎洞、乌龟洞、前沽塘、后沽塘、仙鱼塘、寒婆岩、张口狮子崖、关门石、杨岐石窟、金瓶晒果、猴子扒石、斗牛石、铁笼关虎、小天池、三岛湖、山顶泉、方竹林、棋盘石、别有洞天、子午泉等二十三景色)。

历史上,有不少文人墨客赞美案山关。《昭萍志略》记载了清道光壬辰进士胡增瑞赋《过案山关诗》来描写案山关:“杨岐东来势插天,鸟道中开苍霭连。上至绝顶平如案,雄关屹立山之巅。山前山后行人倦,高寒亭下石历乱。危岩蔽日断鸢飞,老屋穿云惊鼠窜。烽烟消尽戍卒闲,浮岚隐入望眼间。依稀度远惟香水,指点云峰是楚山。抱关与我久相得,迢迢家在山以北。过此暂还时复来,时平有险无须设”。《昭萍志略》记载文华元《案山关诗》:楚界连吴界,前山复后山;升平风日好,云影漾空关。

然而,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她的沧桑历史以及红色底蕴。

《上栗县志》记载:清康熙十三年(1674年)棚民朱益吾以上栗杨岐山为大本营,率棚民5000余人起义,起义军曾在此与清军血战,并两次攻陷万载县城。

萍乡市政协、浏阳市政协、醴陵市政协合编的《萍、浏、醴起义资料汇编》(湖南人民出版社)之《萍浏醴起义的真相》记述:1906年12月10日,安源管带胡应龙领步兵二哨由案山关、南源出上栗市,与义军大战普安山。

《湖南国民日报》报道,1930年2月18日,彭德怀率红五军围袭上栗市靖卫队,击毙队长邓宝珊后,向案山关前进,欲袭萍乡县城。革命战争年代,应盛堂、张功典等十八位烈士牺牲在案山关上,其中关上村有六位英雄长眠于此。

《萍乡文史资料记忆》第三辑记载,1944年6月17日,国民党第26军在案山关、庙岭等一线阻击日军第13师团,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。6月20日,日军在其强大的炮火与空军支援下,突破案山关、庙岭一线阵地。

《上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》记载,1949年7月20日,解放军第45军第135师405团在上栗关下与湖南逃窜之敌国民党第48军第175旅相遇,双方展开激战,解放军奋勇冲杀,一举粉碎国民党48军175旅在案山关的防线。在追击战中,解放军应福奎等6名战士先后牺牲,另有10余人负伤。这是解放军第135师进入萍乡境内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激烈战斗。

今年“五一”期间的一天,我终于迎来了揭开案山关神秘“面纱”的机会。我沿着319国道,驱车来到杨岐乡,通过案山关隧道,我将车停在319国道旁边关下村村民门口的停车坪,寻找34年前案山关的模糊印记。一下车,向通往案山关的山路望去,一座庙宇映入我的眼帘,走近一看,是松大夫庙。然后,我沿着一条青色的石阶步道,一边拾阶而上,一边观赏周边景色。大约十来分钟的路程,便老远就看到山顶有一个隘口,隘口的正中间,隐隐约约看到一间破旧的房子。我想,这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——案山关吧!她已经完全没有了我三十多年前经过此地的任何印记。我快步走到案山关亭子里,急切地想一睹其“芳容”。我仔细地将她的里里外外看了一个遍,似乎想从中找到一丁点当年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。然而,她却让我有点失望。我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是那么的破旧。断壁残垣静静地屹立着,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。站在案山关远眺,向南是杨岐乡关下村,向北是杨岐乡关上村。案山关似乎是杨岐山的南北分界点,这里确实是具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气势,是兵家必争之地。然而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,案山关的作用日渐减小,但是,她在我们上栗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,值得我们后人铭记。

(编辑:李锡念)

供稿:柳焕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