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文章中心>动态
动态 教育 法治 舆情 房产 视频直播 乡村振兴 公告 领导信息 今日头条

“安源红”乡镇党校让党员教育走“新”入“心”

发布时间:2024-12-17 点击数:12846

    “在家门口就能听上这么精彩的党课,还是头一回!老师理论讲得扎实,还巧用身边的典型事例,通俗易懂、干货满满,大家听得很带劲,希望以后能常来镇党校‘充电’。”近日,刚在安源镇党校结业的党员干部难掩兴奋,迫不及待地想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行动。

    近年来,安源镇依托本土特色资源优势,创新“124+N”教育模式,在推动党员教育阵地“特色化”、党员教育形式“多元化”、党员教育成果“长效化”上持续发力,全力打造“安源红”乡镇党校品牌,推动乡镇党校真正成为基层党员干部强“根”铸“魂”的坚强阵地,打通党员教育培训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乡镇党校不仅有“名”,更有“实”。

本土资源“活”起来

创新打造“124+N”教育模式


    走进中共安源地委党校旧址,一眼望去面貌焕然一新,广场上绿草如茵,弄堂小路古朴雅致,在党校老师的带领下,一堂沉浸式情景党课正热烈开讲,党员们沉浸其中,初心被瞬间点燃,党员教育就此融入日常点滴。

    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和广阔的实践场地,是安源镇党校宝贵的“教材”。该镇以打造“安源红”乡镇党校品牌为抓手,全面启动安源党校旧址周边的改造提升工程,重点推进了“八十间”与“张家湾村”两个党校旧址的修缮工作,紧盯党员教育需求,开发特色现场教学点,将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、中共安源地委党校旧址、张家湾“把一切献给党”、七彩安源、张家湾科普大棚、农业合作社等现场教学点串点连线,构建内容更丰富、形式更多样、效果持续提升的学习教育体系,实现“进门是课堂,出门是现场”,让丰富的“红色资源”转变为鲜活的“红色课堂”。

    同时,围绕镇域特色和工作重点,镇党校设置了“培根铸魂、文化浸润、振兴启航、赋能添翼”等课程套餐,通过现场讲解、实地参观等方式,分享基层建设、产业发展经验和特色做法,引导党员干部开阔视野、拓展思维,实现乡镇党校“软件”与“硬件”两手抓、两手硬。

    “作为乡村振兴的‘领头雁’,农村党员需要有平台持续‘加油’,推动乡镇党校与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融合,才能让农村党员在家门口接受普惠制教育培训,让基层党员学得更深、吃得更透。”该镇组织委员段志强说。

课程内容“实”起来

凸显“党校姓党”的政治底色


    如何让党课开讲改变“念、听、散”的僵化模式,把党的声音讲到街头巷尾?安源村史馆的《信仰的力量》移动课堂给出了答案。老师巧用“理论宣讲 + 沉浸体验 + 现场交流”模式,开场抛出问题、播放视频,党员群众围坐畅聊,党的理论就此深植党员心间。

    为有效发挥乡镇党校党员教育主阵地作用,将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始终,镇党校以“干部讲党课、专家讲技术、先进讲经验”为方向,通过“本土培养+外聘”的方式,组建20余人的师资队伍。田园课堂上,乡贤、先进模范、致富带头人化身讲师,“走上前”上党课,又“沉下去”分享经验。他们来自本土,用身边人讲身边事,课程更生动、更接地气,让基层党员听得懂、记得住、引起共鸣。

培训方式“新”起来

焕发“党校+”教育活力


    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强调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……”在七彩安源采摘基地,宣讲员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关于“三农”领域改革举措的重要内容,与田间的党员群众拉家常、问需求,引发了在场乡亲们的一致共鸣。负责人李德升感慨:“听了这次宣讲,才知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跟咱的生活息息相关,现在新设备、新技术都来了,干活轻松,产量还高!这都是政策带来的好处,真是讲到我们心坎里了。”

    为拓展党员教育渠道,该镇创新工作模式,深挖契合点,把会场集中宣讲与基层分散宣讲有机结合,将党员教学课堂延伸到党群服务中心、村民活动点等场所,一大批理论宣讲志愿者进入田间地头、走街串巷,追着“人气”宣讲,深受基层群众欢迎。同时,依托公众号、微信群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党员教育现代化、共享化、融通化,党校课堂愈发鲜活,党员教育“生机勃勃”。


    “我们将建好用活乡镇党校,推动党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,构建内容更加丰富、形式更加多样、效果持续提升的党员学习教育体系,筑牢党员教育‘红色矩阵’,为基层党员充电赋能。”安源镇党委书记杨林奕表示。

(编辑:李锡念)

来源:安源镇